在清末同治朝时,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两个太后的情况,分别是西太后慈禧,东太后慈安。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,那你很难知道慈禧和慈安的关系空间是什么样。而且,就算你了解了,你也不明白慈禧和慈安的区别又是什么。
所以,本文的内容,就是让福吧鸭带着大家一起,去了解慈禧和慈安是什么关系,这两位太后又有什么区别。
慈禧和慈安是什么关系?
在历史上所载的是,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皇帝的妻子,只不过,慈禧是咸丰的妃子,而慈安则是咸丰的皇后。所以,这两人的关系就明确了,是正妻与妾的关系。本文由福吧鸭[fuliti.com]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慈禧是妾,为什么还能当太后?
原因很简单,就是因为慈禧给咸丰生了皇长子,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。当慈禧生下皇长子之后,咸丰便立这个皇长子为太子。其实也别无办法,咸丰就这一个儿子。
当咸丰去世之后,太子继位,是为同治皇帝。所以,同治皇帝就尊自己的生母慈禧为西太后,尊咸丰的皇后慈安为东太后。

慈禧和慈安的区别是什么
说起区别的话,这两人首先是性格上的区别,历史上的慈安比较温和,守规守矩,做事都是以规矩办事,从不越格。即便是后面垂帘听政,她由于政事不通,事事也是向慈禧请教。
但慈禧就不一样了,她能从一个贵人,一直爬到皇贵妃,并且还让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,这本身就说明她是一个狠角色。
所以,要说慈禧和慈安两人的区别,就只能说一个心慈手软,一个心狠手辣。

慈禧和慈安发生过冲突吗?
一个为正室,一个为妾,不管怎么说都会发生冲突的。但这些冲突,我们后来的人,只能通过历史上的一些记载去寻找。目前历史学者,能人记载中找到的疑似两人的冲突,只有4次。
史笔关于慈禧与正宫慈安的第一次矛盾冲突记载,是“兰贵人”(后来慈禧)入宫得宠之际。有一段时间,咸丰皇帝表现得像《长恨歌》所谓那样: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皇宫“祖宗之法”规定,但凡皇帝每夜“临幸”某妃,都由太监将名册一式二份,一式由内监“敬事房”收录,一式交于正宫皇后。皇帝也难。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经由太监传到了正宫慈安耳中,慈安便手持“祖训”前往干预。待咸丰皇帝前脚走,慈安便把“兰贵人”唤至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,命令哭哭啼啼的“兰贵人”下跪,宣示她不守“妇道”。正欲家法从事,人走心在的咸丰皇帝匆匆走了进来,大呼“请皇后免责,兰儿已有娠矣”。慈安听到此言,连忙下座说:“帝胡不早言,吾之杖伊,遵祖制也,受杖堕娠,失祖训矣。皇上春秋虽盛,储宫未备,吾安可守一训,而失列祖列宗之遗意哉?”(引自许指严《十叶野闻》)皇上造人计划,关乎国运千秋大业,朝政此时彼时,何足道哉?
史笔明确记载的“两宫”第二次冲突,发生在光绪六年(1880年)的咸丰皇帝东陵祭祀仪式上。中国人都知道,祭祀仪式都有一定的规矩。在那个时代,尤其对于皇家来说,它几乎超越了“国法”。咸丰皇帝死前,西宫太后慈禧不过是“懿贵妃”,咸丰死后才升为“西太后”。就是说,如果此时咸丰皇帝九泉下有知,他还不认识这个“西太后”呢。祭祀开始,慈安坚持按咸丰帝生前规矩,慈安居前,旁边空位留给先于咸丰帝死去的那位“正后”,而慈禧稍居下位。对此,慈禧据理力争,两宫太后并坐“垂帘”已久,还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规矩,是对现实西太后的侮辱,叫她何能“母仪天下”?最终仪式依就了慈禧意愿。史笔记载,这次在皇家祭祀公开场合中的争执,使得西后对正宫东太后尤为“衔恨”。
两宫的第三次争执,要算因刚得宠的李莲英而引起。史述清末李莲英小心谨慎、低调做人、左右逢源,但早期的他并非如此。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,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。深知“两宫”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,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。在慈安的呼斥下,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,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。史笔说,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“杖责”,竟有后宫中人为其“缓颊”说情。看来,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,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,不是慈安遗留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。史笔甚至评论,就连恭亲王,也由于知道慈禧与慈安有矛盾,不敢效忠于慈安,而是恭顺于慈禧。可见慈禧当时的霸权人气。气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见慈禧,说:尽管李莲英有一点才能,也不过是一太监,应受祖训限制,对两宫太后一律敬畏,你怎么可以放任他,让他只知有西宫、不知有东宫?慈禧反诘说:李莲英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,太后要杖他杀他,就像对待一只猪一只羊,我怎么可以庇护?对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,何必来责备我?慈禧很会说理。
史笔所载的两宫太后第四次冲突,更具诡秘性,与它连在一起的,是慈安“暴卒”。由于它涉及数千年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成为的“道德”大是大非问题,历来道仕们宁愿披之以“衣冠”而成为道貌岸然,而掩之以道祖所言“食色性也”,它掩盖了真本人性而成为“伪道”。处于主流道德说教下的慈禧,也不能不对她27岁开始寡居的人性欲望讳莫如深。这种讳莫如深,只在语言上而非在具体行动上——这是分裂式的行为按本性而语言按“道德”的历史现象。
好了,上面就是关于慈禧和慈安的相关的内容,以个人的角度来看,真的非常同情慈安。可现实又是没办法的事情,谁让她没有生出儿子呢?要不然,嫡长子可是大清历来立太子的第一准则。









